股票代码:832265
当前位置:
中药饮品成为“朋克养生”新趋向
来源: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24-11-28 | 4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   “喝0卡汽水,奶茶不加糖”“熬最长的夜,泡最浓的人参茶”……当代青年群体往往既重复着不那么健康的生活作息,又希望通过中医、运动、食补等方式保持身心健康。“一边朋克,一边养生”,成了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精准描述。有消费趋势报告显示,九成以上的年轻人具有养生意识,“90后”“00后”的养生血脉觉醒远早于“70后”“80后”。
    近日,中药版酸梅汤走红社交平台,中国风浓郁的“中药茶饮”在青年群体间快速风靡。决明子、枸杞、黄芪、金银花、桑葚、甘草等药材成为茶饮中的常客,成为“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”的养生消费新选择。

养生茶饮实现“破圈”

    近日,跑中药房成为养生消费新事物,其火爆程度,不亚于前阵子的“酱香拿铁”。
    中秋国庆“双节”期间,北京白塔寺药房二楼的生意非常火爆,来买酸梅汤的年轻顾客络绎不绝。“熬好的、袋装的酸梅汤只在夏天有,现在只能买原材料自己回家熬。不方便自己熬的,可以看看其他产品。”在药房工作人员的不断重复提醒下,购买酸梅汤药包的顾客依旧非常多。
    年轻人来药房买中药饮品成了新趋势。在社交媒体平台,有网友发起了“秋天第一袋中药”的话题,表示“妈妈,我没有在喝饮料,我在喝中药”,并配上手拿袋装中药饮品的照片。
    在位于北京市东三环的同仁堂知嘛健康养生门店中,工作人员也表示,中秋、国庆期间,熬夜水、枸杞拿铁、罗汉果美式、陈皮拿铁等养生饮品的销量较高。
    “比起选奶茶时考虑是三分糖还是半糖,中药饮品自带一股健康‘范儿’,不仅可以自己消费,也能作为礼物送给长辈。”有消费者表示。
    “亚健康状态越来越趋于年轻化,养生成了年轻人不容忽视的科学问题。”有从业者介绍,代茶饮中的中药材在业内被称为中药饮片,是中药行业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关键性组成部分,上游产业主要涉及中药材种植、采集;下游产业包括中成药制造业、医疗终端和零售店终端等。中药饮品、养生茶受到青年群体的青睐后,中药饮片逐渐有了更加广阔的需求场景。

“药咖”引领消费新潮

    早在2020年,三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就因为卖咖啡冲上过微博热搜。彼时,同仁堂推出的枸杞拿铁、益母草玫瑰拿铁、山楂陈皮美式、肉桂卡布奇诺……每天都能卖出上千杯。各地中药企业早已跟随潮流,默默上交着答卷。
    今年7月,位于深圳市的“中药铺”风格咖啡店“永乐堂”,开始营业。挂满中药品名录、摆满中药材的吧台边,摆放着咖啡机。秤盘称咖啡豆,中药盅盛咖啡,一杯杯龟苓膏拿铁和罗汉果美式,成为了“招牌”。
    今年8月,杭州老字号国医馆“方回春堂”联合本土咖啡品牌“八角杯”推出了膏方养生系列咖啡饮品。据了解,该系列目前推出龙眼雪梨膏拿铁、燕麦薏米拿铁两款特调。据小红书用户探店反馈,两款特调的咖啡杯上还贴了新中式风格的标签“灵咖妙方”。网友评价,这款药咖“同时满足提神和养生的需求”。
    “其实目前市面上的药咖,搭配的中药材还是比较常见且口味比较好融合的,比如陈皮和红枣枸杞这一类,如果中药材风味不突出,就很容易让人觉得药咖只是个噱头,但如果中药材风味过于突出,又会有很多消费者其实接受不了。”咖啡从业者介绍,“很多去尝试药咖的年轻人,不是为了真养生,而是好奇。”
    对此,从业者表示,中药本身具有专业性,相较于新品牌,国药老字号在“中药+”模式下更有先天优势,进可尝试饮品跨界,退可回归传统药饮。
    中国商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赖阳表示,相对于商业化产品可能的添加剂、食材品质风险,消费者更信任药房的原料安全。同时,比茶饮店有价格优势是形成热潮的原因之一。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品质消费、注重健康的同时也更精明,会选择更有性价比的方案。

“养生”群体正在年轻化

    《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年轻人已经成为当下养生消费的主力军,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用于健康养生,18~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比高达83.7%。
    伴随着青年群体的消费热度,传统中药饮及有关茶饮正在行业市场异军突起。有行业报告显示,2022年新茶饮行业市场规模已超过2900亿元,2023年新茶饮行业加速复苏发展,预计未来继续保持增长趋势。中医药企业也在加速研发各类中药养生饮品、食品,针对年轻群体做“养生生意”或成为中医药企业的新业态。
    目前,北京同仁堂、东阿阿胶、华北制药、郑州东济堂、浙江省中医院等均推出了中药咖啡、中药奶茶、药膳等养生饮品、食品。
    据了解,北京同仁堂围绕知嘛健康门店,不断推出养生饮品、食品;浙江震元也在积极开发养生茶、养生膏等产品;东阿阿胶正“试水”与奈雪的茶推出联名阿胶奶茶,并计划在其专柜、门店中开设中药饮品的摊位。
    业内人士表示,中药饮品背后的“养生生意”其实并不好做。“中药饮品毕竟不是奶茶,在药房里买的酸梅汤由药师根据处方抓药,其本质上还是具有一定功效的药品,并不适合所有人群。药企如果按消费品的逻辑生产,势必需要考虑食品安全、企业资质等问题。”
    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,未来中药饮品市场化需要强监管,监管机构需督促企业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,符合相关的中药法规和标准,明确产品的功效和使用人群;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营销规范,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现象出现。
    “短期内,药房里的中药饮品不可能像奶茶店的奶茶一样随处可见。但中药饮品受到年轻人追捧,已经让药企越来越注重年轻人的消费喜好。未来,或有更多适合年轻人口味的‘牛黄丸’‘阿胶糕’出现,这也是中药产品传承的一种表现。”上述业内人士说。